主人公:陈海生,南国企业项目中心总监,与刘汉惜董事长相识相交34年,在南国工作12年。
感悟:刘董优秀的人格魅力造就了南国企业今天的成就。
青葱岁月·知心伙伴
一个平静祥和的夜晚,一间只有十来平米简陋的瓦房里,两个十六七岁模样的男孩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用铅笔在纸上不断地比划着,其中一个稍大的男孩一面画着一面不时地跟旁边的男孩在解说着什么。即便是过了30多年,陈海生忆及自己的青葱岁月,总是先想到这个画面。
那是1976年,陈海生还在兴隆念初中。一天他下课回家后发现邻居钟伯家里来了一个跟自己差不多年纪的男孩子。后来老爸告诉他,那个男孩是钟伯的侄子,叫刘汉惜,刚刚高中毕业,从广东潮汕来到兴隆。钟伯是陈爸的同事,跟陈海生一家很熟,他要求陈海生多多照应他初来乍到的侄子。从那以后,陈海生就多了一个玩伴,几乎每天晚上他都要到那间小瓦房找刘汉惜,那年代没有电视看,晚上聊天是常事,两个男孩似乎有聊不完的话题,今天聊聊见闻和学校生活,明天聊聊人生理想。
接触一段时间后,陈海生渐渐发现这个从汕头来的刘哥跟周围的人就是不一样,除了有艰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外,还有远大的抱负和很多奇思妙想。文头的那个画面就是刘汉惜在给陈海生展示和讲解他设想的沼气池结构,当时沼气池对一般老百姓而言还是一个很陌生的词汇,只念到高中的刘汉惜却已经想好了沼气入口和出口。
除了爱动脑子外,这个刘哥干起活来还很拼。记得1977年,围建南旺水库大坝也就是现在的兴隆热带花园,农场职工砍伐成片的原始森林后烧荒,露出了一根根的黑木柴,刘汉惜每天就带上一壶水,一小提罐稀饭,早晨五点多出门,晚上九点多才回来,一整天都在山上砍柴火,砍够一汽车后就卖给各连队食堂;看到有人收购野生南药,他就让陈海生带他上山挖巴戟换钱;看到陈海生家里用的是自己织的藤扫把,他一定要让陈海生教他织扫把,拿到集市上卖了换点零钱和粮票。陈海生看他这么辛苦,劝他要注意身体,他说家里兄弟多、很穷,自己要多挣钱寄回家供弟弟们读书。
有一次两人一起上山打藤时,刘汉惜因为突然间用力过猛,身子朝后一倒,脚踩到了陈海生放在后面的镰刀,顿时血流如注,纵使陈海生是个男生,但第一次亲眼目睹这种场面还是禁不住有点慌,内心充满自责。倒是刘汉虽然疼得额头直冒汗却没有叫唤一声,还反过来安慰陈海生说不要紧,一点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回去后也没有跟任何人提起。
他们在兴隆相处的日子,就是这样:一起上山砍柴、挖巴戟、割扫把藤,过得虽然艰苦,但心里觉得快乐。忽然有一天,刘汉惜说要回潮汕老家了,以为此次回去就不会再来兴隆了,他送给陈海生一张2寸黑白照片作纪念,至今那张相片,陈海生还好好地收藏着。
奋斗时期·肱骨之臣
没想到三年后两人能再次见面。1981年刘汉惜又回到了兴隆。他在兴隆租了一间旧瓦房搞起了茶叶加工。接着刘汉惜又开了一家副食品批发店。批发店兴旺起来以后,刘汉惜把它交给兄弟经营,自己跑到海口创业。上了大学的陈海生每次放假回家,都能从老爸那里得知刘汉惜的一些近况:去年开茶行,今年注册公司,上个月茶艺馆开张……
谁能想到,陈海生进入南国企业竟是源自一句玩笑。1998年春节他在街上遇见刘汉惜,开玩笑说:刘哥现在生意做大了,不如我跟着你一起干算了。没想到刘却当真了,马上满口应承。但是陈海生跟家人一说,家里像炸开了锅似的,都不同意他放弃机关单位的铁饭碗,跑去一个小食品厂去捧一个泥饭碗。不过陈已经打定了主意,他知道刘汉惜的为人,坚信凭借刘汉惜的聪明才智和眼光定能把小工厂变成大公司,他毅然辞去机关工作来到海口。
上天似乎是故意跟他作对,陈海生才卖了两个多月的南国兴隆咖啡,当时的南山公司(南国前身)就跟人打起了商标专利侵权官司,公司暂停生产,没有产品卖的陈海生只能打道回府。不过生性乐观的陈海生只沮丧了两天,就振作起来了。他在一家宾馆找到一份保安经理的工作,干了几个月后,他又帮海口来的朋友在兴隆开起一家食品厂。
几个月后的一天,他接到刘汉惜的电话,刘很兴奋地告诉他,官司的事情已经差不多了,他现在注册了南国食品公司,让陈海生回去管生产。就这样,陈海生又辞去兴隆食品厂的工作,虽然兴隆食品厂的朋友一再挽留,但他还是坚定地跟随刘汉惜,又做回了南国人。
深得刘汉惜信任的陈海生,从2000年开始接手采购工作。刘董事长经常亲自指导釆购工作,告诫他采购原料不要迷信洋货,既要控制成本更要保证品质。于是,陈海生相继从奶精、椰浆水和白糖几个大宗原料入手,通过与国内厂商反复比样、磨合和调试后,使国内厂商的原料品质可以与外国原料相媲美,而且价格要比洋货要便宜了20~30个百分点。
陈海生坚信:南国企业在刘汉惜的带领下,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